区财政局团委联合局工会组织开展 “书香润心 青春同行”读书分享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全民阅读常态化,营造团员青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2025年3月25日下午,沙巴体育官网:财政局团委联合局工会组织开展了“书香润心 青春同行”为主题的青年读书分享会活动,共20余名团员青年参加。
活动伊始,青年们依次分享自己近期的读书心得和感悟,畅谈书中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各抒己见,针对书籍中的情节、人物塑造等展开热烈讨论,碰撞出思想火花。此次读书分享会,不仅拓宽了团员青年的知识视野,还增进了彼此间的交流,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书香在青春中弥漫。
下一步,局团委将继续把握好当代青年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青年活动,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共同学习、碰撞思想、启迪心灵,筑牢思想根基,厚植家国情怀,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新望城建设贡献力量。
(附件摘录部分青年同志读书心得和感悟)
青年同志读书心得和感悟摘录
《暴风骤雨》
分享人:金融与债务科李淑云
《暴风骤雨》以东北土地改革为背景,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旧社会农民的苦难与觉醒。书中赵玉林、郭全海等人物形象鲜活,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如“暴风骤雨”般摧毁封建土地制度,展现了农民阶级的力量与勇气。周立波的文字充满张力,既揭露了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也歌颂了翻身农民的热血与团结。这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不仅是历史的一页,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土地”对中国农民的意义——它不仅是生存根基,更是尊严与自由的象征。书中“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呐喊,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提醒我们珍惜今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苦难辉煌》
分享人:税政科邓今
《苦难辉煌》是金一南教授十五年心血之作,以深邃眼光和鲜活细节再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长征的血火征程。书中革命者被还原为真实的人,以坚定信仰点燃希望。作者以全球史观重构革命图景,揭示中国革命与世界格局的深层共振。全书最撼人心的是湘江之战等残酷数字背后对苦难的超越,辉煌是凡人用生命丈量的信仰刻度。这部作品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精神火炬,告诫后人复兴之路无捷径,唯有用信念破局,铭记“苦难是辉煌的磨刀石”,续写时代传奇。
书名:《顶天立地谈信仰》
分享人:乡镇财政事务中心隆曦女
这本书是徐川创作的一部党政读物,首次出版于2017年8月。该书站在青年党员的角度,从马克思主义到《共产党宣言》,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发展到党的纪律与规矩,把青年党员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阐明了信仰是人们精神世界深处的执着与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在于把对人民幸福的向往与对科学真理的追求融合起来。这本书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它能拓宽青年党员干部学习的渠道,加深对党史党章的理解;也能点燃青年党员干部的信仰之火,在迷茫无措时带来坚持下去的源源动力。
书名:《小镇喧嚣》
分享人:办公室吴昊伟
吴毅的《小镇喧嚣》是一部深刻描绘中国基层社会生态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小镇上的各种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困惑、挣扎与追求。书中对小镇政治、经济、文化的描绘,既真实又富有张力,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喧嚣与变革的世界。作者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细腻入微,让人感同身受;中国基层社会的复杂与多元,每一个小镇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风貌,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丰富图景。
书名:《行路中国》
分享人:预算科穆子丹
《行路中国》里,何伟笔下的车轮丈量着中国城乡的肌理。从黄土高原的沟壑到长三角的厂房,从农民脸上的沟壑到创业者眼里的光芒,这些斑驳影像在财政青年眼中,恰似一本立体的民生账本。书中蜿蜒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发展进程中资金与政策的流动轨迹。在青石村修路的故事里,政府的资金支持让封闭的山村打开了发展动脉,与摊贩核算每块地砖的成本时,数字便不再是冰冷的报表,而是化作了菜篮子里沉甸甸的民生温度。正如书中老村长说的"路通了,心就亮了"。正是财政青年践行"刀刃向内"改革的生动注脚,我们当以《行路中国》的行走视角重新丈量职责。正如书中所言:"发展不是地图上的直线,而是千万人走出来的曲线",新时代的财政人,正用专业与热忱在数字经纬中描绘着有温度的发展轨迹。
书名:《长安的荔枝》
分享人:预算科张玮林
《长安的荔枝》中,小吏李善德为运鲜荔跨越五千里,以孤勇破死局。这趟“与时间赛跑”的征途,恰是青年干部躬身实践的生动映照——唯有以破局之志、创新之思、为民之心,方能在时代考题中交出有为答卷。
破局需“向难而行”的胆气。 面对“三日必腐”的绝境,李善德选择“试错千次,终寻一解”。青年干部当有此魄力:在乡村振兴中直面矛盾,在改革深水区敢啃硬骨,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破局靠“另辟蹊径”的巧劲。荔枝保鲜的“截枝培土法”,恰似工作中的创新思维。面对基层治理难点,我们既要传承经验,更需善用数字化工具、群众工作法等“新瓮”装“旧荔”,让老问题焕发新解法。破局守“枝叶关情”的本心。李善德最终拒绝仕途诱惑,选择守护本真。青年干部当以此为鉴:招商引资时多算一笔“生态账”,民生工程中多问一句“冷暖需”,让每一步破局都通向民心。
千年荔枝路,今朝再启程。新时代的“李善德”们,当以鲜荔般的赤诚与锐气,在破局之路上留下属于青年干部的清甜印记。
书名:《悉达多》
分享人:预算科黄卓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的经典小说,讲述了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追寻生命真谛的哲思之旅。这本书融合了东方哲学与西方文学,探讨了自我、存在、爱与觉醒等永恒主题。通过这本书,黑塞告诉我们:真理不在他人的教义中,而在亲身经历的生命之河里。在这本书里或许我们能找到“寻找自我”与“接纳世界”的平衡。
书名:《中国近代通史》
分享人:国库科孙景辉
《中国近代通史》,这部镌刻着民族血泪与荣光的史册,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历史深处的精神光芒。字里行间流淌的不仅是沧桑往事,更蕴含着对当代公职人员的深刻启迪。
鸦片战争的硝烟中,我们目睹闭关锁国带来的沉痛代价;辛亥革命的热血里,我们感受制度变革的迫切需求。这些历史切片警示我们,面对改革深水区,唯有保持"刀刃向内"的勇气,在简政放权、流程再造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才能避免陷入路径依赖的窠臼。正如行政审批改革中"最多跑一次"的突破,正是这种历史自觉的现实映照。 历史是生动的实践教材。从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果决,到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担当,近代仁人志士用生命诠释责任二字。这让我联想到脱贫攻坚战中驻村干部布满老茧的双手。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在民生实事中践行使命。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重读近代史,愈发懂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深意。作为新时代机关工作人员,我们当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在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答卷。这或许就是历史给予我们最珍贵的馈赠。
书名:《荒野之声:地球音乐的繁盛与寂灭》
分享人:国库科王心仪
《荒野之声》以跨物种的宏大视角重构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将蝉鸣、鸟啼、风声等自然声景与人类音乐并置于同一地球声场,揭示了声音作为生命共同体的纽带意义。书中突破人类中心主义,指出每个物种通过演化和学习在声场中占据独特生态位,这种认知颠覆了传统对“音乐”的狭义定义,赋予其生态哲学意涵。
作者强调声音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物种感知空间、建立联结的存在方式。当人类以谦卑姿态聆听荒野之声时,方能重新定位自身在自然网络中的坐标。这种视角对当代生态危机具有启示价值——唯有打破物种壁垒,承认万物声波共振的本质,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共情。此书如同一部声音谱写的生态启示录,在科学与诗性交织的笔触中,唤醒了我们对寂静危机与生命共鸣的深层思考。
书名:《非暴力沟通》
分享人:农业科张国保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不可避免地需要与人进行沟通,有效的沟通可以事半功倍。在当前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可能难以避免来自周围的暴力言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使用非暴力沟通不受伤害,促成双方理解。同时,我们也可以选择爱的言语取代像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等暴力言语使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会使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
《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