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城事|探秘铜官老街,打开千年陶都的“时光盲盒”_沙巴体育官网

沙巴体育官网

图片

美好城事|探秘铜官老街,打开千年陶都的“时光盲盒”

来源:长沙自然资源和规划 发布时间:2025-03-07 字体大小:

一条老街的长度,究竟如何丈量?

是按走过的步数,还是历经的岁月?

从长沙城一路向北,沿湘江行驶30公里,就能看到铜官窑古镇的身影。由长沙铜官窑博物馆往北走5公里,白墙青瓦的“铜官街”牌坊伫立在前方,铜官老街便到了。

▲白墙青瓦的“铜官街”牌坊

老街很短,蜿蜒交错、纵横东西,左右不过500米,逛上一圈只要五六分钟。

老街很长,不仅能领略唐代遗风,还保存着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一砖一瓦都是历史。

走在老街上,阳光正好,心情也跟着明媚起来。街巷里,燃烧千年的窑火仿佛在诉说,新与旧在这里共生共存,并行不悖,一起书写着传承的故事。

想要一览铜官风貌,云母山是好去处。山上或深红或浅黄的植被层层叠叠,高耸的窑厂烟囱是铜官老街最鲜明的标识。

五彩云霞掩映下的老街,宛如一本活着的历史书,从“舜陶于河滨”到“海丝之路”,记载着长沙窑兴衰起伏的岁月千年。

▲高耸的窑厂烟囱是铜官老街最鲜明的标识

一方水土兴一方产业。对铜官来说,制陶业兴起的密码,都蕴含在“山水洲垸”的宝藏布局中。

湘江下游东岸的铜官渚是铜官窑旁的重要渡口,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由于水陆交通方便,在唐代是重要的瓷器生产地和运输中转站。在铜官窑和湘江之间还隔着一片石渚湖,烧好的瓷器正是从这里出发,联通长江、直达沿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铜官渚是铜官窑旁的重要渡口,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有水,也要有泥,云母山就是天然的取材地。《水经注》记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

有泥,还要有窑。在古代,有坡度的龙窑,不仅有利于通风、排水,还能提高烧瓷的质量。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便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龙窑及其“兄弟姐妹”共46处,长沙窑千年前的兴盛可见一斑。

▲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如今在云母山上远眺,北边是铜官古镇,南部是太丰垸,西部是湘江与洪州,洪家洲、蔡家洲点缀其间,“山水洲垸”的自然空间格局与“围窑筑居”的街道脉络尽收眼底。在这种独特的自然禀赋下,窑火与山水相依相融、交相辉映,共同孕育出绵延千年的陶瓷文化。

在铜官老街“city walk”,怎能不细品历史留下的韵味?

老街形成于唐朝,以陶瓷闻名于世。街虽短,却一眼望不到头,最适合在阳光下悠然漫步。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陶瓷元素,在潜移默化间,将“陶都”二字刻进往来游人的心间。

▲街道两旁随处可见的陶瓷元素

铜官饭店对面的三粹塔,最上层的釉下多彩,中间的模印贴花和下面的绿釉点彩,是铜官最常见的三种器型。据说,铜官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存了70座古陶窑,外兴窑、义兴窑、贡兴窑便是其中典型,这三种器型就是它们的代表作。

釉下彩、铜红釉、模印贴花……正是长沙窑在技艺上“敢为天下先”,才打破了“南青北白”的格局,以“长沙彩”开创了中国的彩瓷时代。

▲三粹塔上是铜官最常见的三种器型

老街上的门店,大多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在这里,大家可以亲眼见证瓷器从拉坯、晾干、上釉到烧制的全过程。建筑则保留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风貌,红砖、标语,每一处都是历史的记忆。

老街上的门店展示了瓷器从拉坯、晾干、上釉再到烧制的全过程。

除了感受近现代风貌,漫步老街还能让人追忆起唐朝时的铜官窑风采。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唐大历四年(769年)春,杜甫从岳阳行船入湘江到长沙,因遇大风停靠在铜官渚避风,正好碰到铜官窑烧瓷。

看到漫天的火光,诗人以为是春耕烧山,直到烧红了半边天,才知道是铜官人在烧窑,在感叹间写下了《铜官渚守风》一诗。为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老街便有了一座刻着诗人诗作的守风亭。

沿着老街向前,在一处岔路口转道,就可来到云母山游道。近两百岁的老樟树扎根于此,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外兴窑、义兴窑、贡兴窑、仁兴窑……绵延数里的云母山上“宝藏”可不少,古窑依山而建,借助山势的高低起伏形成了独特布局。从山脚下仰望,它们犬牙差互,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

▲云母山上的百年老樟树郁郁葱葱

天气好的日子,来这里望一江碧水,瞧老街风光,再来一场古窑的“探秘之旅”,真是悠闲又有趣。

▲站在云母山上远眺一江碧水。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将城市比作古树,“城市愈大,其根愈茂;这根须其中有几条最长最长的,便是这城市的老街。它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悠远。它深深扎在这城市厚厚的历史文化的土壤里,也就是深深扎在这城市人们的心里。”

走读铜官老街,看见的不止人间烟火,更是它的稀缺可贵。

老街的珍贵,在于它的地理布局。铜官“山水洲垸”的自然禀赋,老街“围窑筑居”的有机生长格局、“一主六次”的鱼骨状街巷格局,都能从空间上好好解读一番。

▲铜官老街“围窑筑居”的有机生长格局。

老街的珍贵,在于它的独特建筑。传统民居的“陶窑匣钵”,采用红色、褐色陶瓷大盖瓦,脊顶压釉下彩(绿色),充满古朴韵味;工业厂房保留有完整的烧窑眼、烟囱等,红砖垒砌方柱分段,每个窑门都见证了一段陶瓷工业的发展历程。

老街的珍贵,在于它的丰富民俗。祭窑神、烧宝塔、赶庙会、铜官山歌、龙舞龙舟,以及独特的嫁娶风俗等,代代相传。

▲漫步铜官老街“寻宝”之后,晚上可以去附近的铜官窑古镇观看一场非遗打铁花。

在保护传承和活化中尊重它独特的“山水洲垸”自然禀赋,完整保留其历史文化风貌和整体景观,探索将工业风貌建筑和老街民居活化利用为博物展示、创意民宿或工作室,留住老街生命力。

一个传承文脉、业态繁荣、街巷古朴、环境优美,令人流连忘返的千年陶都,值得向往。

▲游客参观铜官的陶艺作品。

山水洲垸奏响自然的和弦,街巷民居演绎文化的交响;艺术家在这里寻得灵感的源泉,访客在这里收获心灵的慰藉……愿未来,铜官老街成为梦想的汇聚地,千年陶都在传承与创新中大放光彩。

▼手机旋转90°观看

窑火与山水如何相依相融、交相辉映

让陶瓷文化在铜官绵延千年


相关文档: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